最近對生與死的問題想得特別多,歸根究柢我覺得除了莊子,孔子的教導對我的影響最深遠!
記得中六的時候讀論語《先進》篇,裏面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季路的對話,季路問孔子事鬼神的道理,孔子說﹕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,即是說對活著的人也未能侍奉好,又怎談得上侍奉鬼神?接著季路問孔子有關死後的問題,孔子說﹕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道理就更明白了,孔子認為我們連做人的道理尚未完全了解,又何必急著探討死後的事情呢!
那個時候我深切領會孔子的教訓,我知道人生在世,最重要的是以「人」為本位。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以「神」為本位,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侍奉神,為了死後升天堂、登上極樂世界。一直以來,我不反對別人有宗教信仰,但我覺得人生在世,對人對事,也得以「人」為出發點。
記得雙親在世的時候,我確實面臨不少人生的抉擇,是實實在在的「人」的問題。雙親多病,需要經常進出醫院,也需要我貼身的照顧,但哥哥、妹妹先後移居海外,而我的教學工作又那麼繁重,我可以怎樣安排時間?除了工作,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是否生兒育女,我可以兼顧一切嗎?要作怎樣的抉擇將來才不會後悔?最後我決定多花時間在父母身上,我不想好像一些人說的「子欲養而親不在」!
假如待親友去世後你才說﹕「我跟她相處的時間太少了!」那是後悔,也是悲哀!現在很多人說「活在當下」、「珍惜眼前人」,不就是說我們要著重今生,不待來世嗎?要怎樣關心我們所愛的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人生在世,我們須思考如何盡為「人」的本份,畢竟儒家的「仁」字就是「雙人偶」,是以「人」為本位的。
非常同意 .
除了養 , 還要敬 , 敬就能讓老人家活得有尊嚴 .
子游問孝。子曰: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。
[版主回覆10/24/2009 11:58:00]可悲的是,很多人與朋友相處時態度友善,且願意付出,但對父母則顯得煩厭,更甚的是連「養」也未能做到呢!
孝經有說 :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 , 謂之悖德 .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 , 謂之悖禮 . 這是有道理的
[版主回覆10/25/2009 08:01:00]很多人認為這些「道理」太古老呢!
極樂世界是莊嚴的淨土,要我們這般凡夫俗子心生嚮往,但佛又說 :「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,所以還是要具"德",世間之善不積聚,怎有德可言 ? 父母恩是佛說的四重恩之一,此恩不報又如何登上極樂淨土? 求得了乎?
一點心得分享
[版主回覆10/26/2009 17:59:00]謝謝分享!我想不少宗教、學說也會教人「積善」吧,儒家尤其重視「立德」,那比「立功」與「立言」還重要呢!